首页
音乐资讯
音乐流派
音乐学堂
音乐专题
民族乐器
西洋乐器
音乐公开课
音乐人生
中国校园健康行动 > 音乐 > 音乐资讯 > 正文

和国外音乐剧相比较 内地原创音乐剧硬伤何在

音乐剧《妈妈,再爱我一次!》剧照

 音乐剧《钢的琴》剧照

音乐剧制作人李盾继2007年的《蝶》、2011年的《爱上邓丽君》后,近日又带着他的最新音乐剧《妈妈,再爱我一次!》来深演出。然而,与这部作品不俗口碑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其深圳演出票房的“冷若冰霜”。

其实,不仅是《妈妈,再爱我一次!》,此前三宝参与制作的多部音乐作品如《三毛流浪记》、《钢的琴》等都在深遭遇了票房“滑铁卢”。而与此同时,国外经典音乐剧《妈妈咪呀!》、《猫》等来深演出却是一票难求。

音乐剧究竟有无市场?内地原创音乐剧为什么“谁做谁死”,和国外经典音乐剧相比差距在哪?

争论 音乐剧有没有市场?

内地音乐人三宝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,中国音乐剧市场不成熟,起飞至少还要50年。而音乐剧《猫》中文版制作人田元则反对这一说法:“我一直认为,音乐剧是最适合在中国产业化的舞台艺术形式。”田元自2011年起负责将《妈妈咪呀!》、《猫》两部音乐剧以中文版形式搬上中国舞台。到去年12月,前者已在全国巡演近300场,票房收入超过1.3亿元,而2012年8月推出的《猫》中文版,第一站上海61场演出结束时票房收入已达3500万元。

李盾1997年制作的首部音乐剧《白蛇传》在深圳21世纪演艺中心创下了演出900场的纪录,场面火爆,一票难求。李盾表示:“音乐剧在中国怎么会没市场?音乐剧是都市的产物。”李盾还认为,深圳尤其适合发展音乐剧:“深圳是一座年轻、动感、时尚的移民城市,城市气质与音乐剧十分吻合。”

硬伤 九成“音乐剧”只是话剧加几首歌

那么,为什么不少内地原创音乐剧无法赢得市场?甚至有人说,在中国做原创音乐剧基本是“谁做谁死”。业内人士认为,这是因为创作者走入误区,没有产出好作品。

业内人士分析,音乐剧是在音乐中叙事,音乐是音乐剧的灵魂。“现在国内很多人做音乐剧,就是一部话剧加几首歌,那能叫音乐剧吗?九成原创音乐剧名不副实。”

原创音乐剧“名不副实”还有一个重要原因,就是音乐创作上有硬伤,音乐不动人。香港作曲家金培达认为,写音乐剧是主题先行,它对作曲家有更高的要求:“在百老汇,导演、编剧和音乐创作是三元并立,做音乐剧能够把音乐人的价值最大化。”创作者能够从音乐剧的创作中获得最大的满足。但是,中国人听音乐首先听的是旋律:“如果旋律不抓人,观众就没法对焦。现在有些音乐人创作音乐剧不顾观众感受,自顾自己过瘾,这样很容易失去观众。”

其次是欠缺舞蹈元素。音乐剧不仅要求“故事好”、“歌好听”,还要求“舞好看”。业内人士指出,音乐剧和歌舞是一家:“百老汇的音乐剧从来都是载歌载舞,没有只演戏、唱歌的音乐剧。这也是目前国内音乐剧创作的一大误区。百老汇音乐剧制作人、导演,绝大部分都是学舞蹈和音乐出身,很少有学表演的。”

而反观内地制作的原创音乐剧,往往只局限于“话剧加唱几首歌”,舞蹈元素十分欠缺,或者粗糙,使观赏效果大打折扣。

短板 缺乏文化内核

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、音乐剧发烧友辜晓进指出,国外经典音乐剧大多根据经典文本改编,有强大的价值内核。而反观国内原创音乐剧,首先剧本中的逻辑和情节就经不住推敲。

其实,不光是音乐剧,中国的文化产品输出都面临一个共同问题:缺乏文化认同。业内人士认为: “《泰囧》国内票房12亿,在美国才几万美元。而美国大片在世界各地都能狂吸金,为什么?制作水准是一方面,最重要的还是我们的文化产品中缺乏打动人的文化认同。”李安之所以能“横跨中西”,是因为他的作品具有世界性的审美,并且蕴含着深刻的、具有普遍性的人文价值。而这正是内地原创作品的短板。(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莎莎)

分享到:
来源:深圳特区报  2015-03-10  23348 0
精彩推荐
中国校园健康行动城市联盟

上海市

重庆市

浙江省

山东省

黑龙江省

江西省

甘肃省

福建省

海南省

宁夏回族自治区

新疆维吾尔自治区

Copyright © 2011 chinaschool.org.cn,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07010518号

执行单位:中玉之天(北京)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:北京捷图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